NEWS 新闻

设计学院“手指上的中国”社会实践团前往无锡惠山古镇调研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

发布日期:2024-08-08   图:“手指上的中国”社会实践团    文:“手指上的中国”社会实践团    审核:王维青 编辑:滕影
“手指上的中国”社会实践团 “手指上的中国”社会实践团
审核 王维青 编辑:滕影

2024年7月上旬,江南大学“手指上的中国”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无锡惠山古镇调研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,惠山街道统战委员陆加贝、干事陆永吉带领实践团队寻访泥塑、锡绣、竹刻三项传统手艺的保护状态和传承情况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属保护项目,泥塑、锡绣、竹刻均有悠久的历史。听江南微雨,访古镇深处,历史的厚重和匠人的精巧在手工艺品上逐一体现,织就了无锡独有的文化气韵。

惠山泥人——双手捏就的时光机

泥塑,即惠山泥人,迄今为止已有数百年的历史,于清末民初的民间极为流行。其源自惠山脚下田埂深处的优质黑泥,经由匠人的巧手和运河经济的发展,走向华夏大地,成为南派泥人的代表。

走进工作室,憨态可掬的阿福阿喜正在门口欢迎着来客。展柜上除了传承了传统技艺和审美的娃娃、仕女等古典造型,还有融合新生代技术,迎合年轻人审美的“盲盒”产品。“是的,我觉得是要两条腿走路。一条就是我们这些经典的造型,还有我们的手艺,我们要传承下去。另一条就是比较创新的这种Q版的年轻人喜欢的东西,我们也要把它做好这一块。”周璐老师说,“因为年轻人的市场是很大的,我们除了要传承记忆,也要跟随时代做出一些创新。”

惠山泥人按照其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,可以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种。粗货使用模具印制,便于量产和传播;细货由手工艺人亲手捏制而成,更加具象和写实。手捏泥人作为惠山泥人技艺的最高展现,经常受到国内外的多重认可。塑形,修皮,彩绘,妆鸾,成品……严谨的材料选取,精密的步骤,严格的克数控制,都是在制作惠山泥人时必不可少的环节。融入来自于生活的灵感,叠加取材自人间的形象。烟火气,在泥人师傅的手下氤氲而生。“经典的东西其实也具有时代性。就说你如果有一件作品,你想在每一个时代都受大众的欢迎,这很难的。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惠山泥人还是要不断的创新,不断的推出推陈出新,与这个时代接轨,与社会接轨,可能才会有更好的未来。”

锡绣——跨越千年再逢《丝绸之路》

锡绣,源自江苏省的苏绣技艺,锡绣(无锡)与苏绣(苏州)均为其中的分支。锡绣的历史非常悠久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。早在明代便已成为贡品,清代便已有系统的皇家组织领导锡绣手工艺人。

赵红育老师作为享誉国内外的锡绣手工艺人,她几十年来最满意的作品是《丝绸之路》。“其实每一件作品创作出来都是不同的,我们也一直在学习。最满意的一幅作品,应该是丝绸之路,是一幅1986年全国工艺美术大赛获奖的作品。”“从选材、设计图法、图稿、配色到针法,都花了很多心思。”赵红育老师说。“一个绣娘除了要掌握她的技艺,还要有美术素养和美术协调。从最直观的人物塑造、神情表达,到整体的画面表现,你都要恰到好处。”

江南的古典韵味,被蚕丝线织就于绸缎之上,组成了无锡独有的刺绣表达意境。“机器目前很难代替人工。从绣线的分组到技术和感情的呈现,目前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。更何况,即便是ai也需要人工去指挥。手工艺还在传承,这一代代都是由人传承下来的。”锡绣所具备的柔软和流畅性,很难被机器所替代。用匠心织就的作品,往往更加珍贵。“但是刺绣的可载体很多。如果适当地使用机器替代人工,可以创作出更广泛、更有功能性的产品和文创,让刺绣从奢侈品走向千万家。不过人工的刺绣跟机器化的刺绣终究是不一样的,每一件做出来都不一样。因为每一人的这个感悟每一次都会不一样,所以绣出来的也不一样。也会创造更多的个性化。”

竹刻——刻见那年江南微雨

竹刻有两派。到了江南,一为阳刻,即留青竹刻。在竹青上制好图案后,留下竹青而除去图案以外的部分。一为暗刻,即金陵竹刻。即去除竹青后,在竹面上刻下凹下去的图案,并佐以颜色。

无锡竹刻为家传手艺,我们采访到了竹刻传承人乔锦洪先生。“我们工艺美术界把留青竹刻叫做留青浮雕。其实就是在浮雕中间很微妙的局部刻意留一点竹子的青皮,那个韵味就会变得很独特,不是单纯去雕刻竹子。”竹刻里不仅有风抚佳荷,还有松柏青青。刻下诗句,如古人提案在此,句句振声;刻下花草,如春日悄然临近,万类苏生。竹刻于19世纪正式在中国成为艺术的一种,晚清有诗云:“此艺在人间,千秋渺馀子。”“第一步是构图,就像工笔画里的白描,用线条把刀刻的部分全部定下来。第二步叫铲底,便是用平口刀去除不要的部分。第三步平整坑洼的地方,再下一步便是用刀尖分出图案的前后层次。”先生说。“这一步叫分韵。竹子的青皮既是韵母,深浅厚薄,皆由心而定。图像的质感因此而生”“第五步便是整修,便是回头检查前面的步骤是否到位,查缺补漏。最后再上一点油。古人用桐油,我们现在用核桃油,去把整个作品滋润一下,图案便更加突出。”

走上案头,置入博古架,装进盒中,完成作为工艺品和艺术品的沉淀。这样,一个精美的竹刻才能诞生。“什么是非遗?首先它不是一个东西,它是技艺与记忆的传承。当我师傅第一次给我上课的时候,他说非遗是什么?首先要纯天然,第二纯手工,第三要有自己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。这三点我觉得说的很对。”

数百年,上千年,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和研究,一代一代工具的升级和变化,一代一代审美的改变和轮回。时间能在物质上留下痕迹,让其褪色,使其溃烂,令其腐朽。但只要传承和记忆仍在,阿福和阿喜会一直在惠山的土地上唱起歌谣。传承人的妙手,将令遗产熠熠生辉,万世仍存。

实践团合影

实践团调研惠山泥人

实践团调研锡绣

实践团调研竹刻